近日,新乡市互联网举报和辟谣平台联合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网络平台出现的疫苗接种伪科学信息进行权威解读、科学辟谣,及时澄清"注射疫苗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接种导致不孕不育"等不实传言,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疫苗保护原理及接种必要性。
谣言一:注射疫苗就是注射了多种病菌,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真相:注射疫苗并不是简单的注射病菌,《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中指出:疫苗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其中灭活疫苗是将病菌(病毒或细菌)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保留了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成分。这些被杀死的病菌不会让人感染疾病,却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抵御真正有致病性的同类病菌。减毒活疫苗是把病菌的毒性减弱。这些减毒后的病菌可以在人体内有限地复制,类似自然感染过程,从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由于毒性被降低,一般不会引发严重疾病。还有重组蛋白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病菌的关键蛋白成分,注射的是这些蛋白而不是完整的病菌。mRNA疫苗则是把携带病菌抗原信息的mRNA导入人体细胞,让人体细胞自己产生抗原,来引发免疫反应。
正常情况下,疫苗不会破坏免疫系统。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当疫苗进入人体后,其中的抗原成分(可以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病原体的一部分蛋白、或者携带抗原信息的mRNA等)会被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处理这些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辅助性T细胞会协助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使其失去活性或者标记病原体,方便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如吞噬细胞)将其清除。同时,一部分T淋巴细胞会分化为记忆T细胞,B淋巴细胞也会产生记忆B细胞。如果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病原体,记忆细胞能够快速识别,迅速启动免疫反应,在病原体还没来得及大量繁殖、引发严重疾病之前就将其消灭。
在极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免疫系统被破坏。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疫苗中某些成分过度反应,通常经过适当处理可以恢复。而且,在疫苗研发和审批过程中,安全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在确保不会对免疫系统等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下才会被批准使用。
谣言二:接种九价HPV女性怀孕几率下降40%。
真相:没有证据显示HPV疫苗会降低怀孕几率。HPV疫苗主要是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病毒侵袭。从疫苗作用机制来讲,它和生殖系统的生育功能没有关联。根据《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4年3月第25卷第2期》中《HPV疫苗对女性生育力影响的研究现状》的多项大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接种HPV疫苗与女性不孕症及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之间缺乏关联。且在有STI/PID病史的女性中,HPV疫苗接种与生育力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暴露于HPV感染的高风险群体更可以从接种疫苗中获益。
谣言三:自费疫苗没有效果、没有保障。
真相:这种言论是不对的。从安全性角度看,无论是自费疫苗还是免费疫苗,在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这些试验包括对疫苗的成分、效力、纯度以及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在临床试验阶段,会有严格的监测体系来观察疫苗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只有达到安全标准后才会被批准上市。
在有效性方面,自费疫苗同样是基于科学研究开发的,用于预防特定的疾病。以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为例,大量研究表明它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疫苗的有效性也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持续监测,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采取措施。
质量监管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对疫苗的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生产企业必须遵守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每一批疫苗都符合质量要求。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企业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所以,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一样,是有安全、质量和有效性保障的。
疫苗接种是筑牢全民免疫屏障的核心手段,相关决策均以严谨科研数据为基础,呼吁广大群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防疫知识,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